2019年3月23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綠色評價研究中心(下簡稱中心)2018年度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中心成立于2017年8月,其核心目標是針對礦產勘查開發與生態環境評價的薄弱環節,基于礦山生命周期(礦產資源勘查、礦山規劃建設、開采、生態環境修復(閉坑))的全鏈條,系統集成調查研究成果,構建綠色評價技術方法體系,實現礦產勘查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支撐服務綠色礦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中色地科礦產勘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院長、中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綠色評價研究中心主任王京彬匯報了中心2018年的工作成果:
第一、礦產資源基地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進展,修改完善了《礦產資源基地綜合地質調查技術要求(試行)》。“內蒙古赤峰”和“新疆東天山中段” 兩個有色金屬基地綜合地質調查二級示范項目,在資源潛力地質環境影響及礦業開發的技術經濟 “三位一體”調查評價方面取得多項創新性成果。
第二、開展了地質環境本底調查研究,總結本底調查方法,編制了《金屬礦產勘查開發本底調查指南(初稿)》。
第三、根據對國內外綠色礦業實踐對比研究,提出綠色礦業發展建議:建立基于礦山生命周期的環境管理體系;建立礦業環境績效評價體系,并配套激勵制度;編寫基于礦山生命周期的實踐指南,包括水管理、固廢管理、社區參與等;建立礦業環境動態監測系統,上報階段環境管理計劃、報告;加強公眾參與。
第四、平臺建設與交流合作取得實效。建立了綠色評價研究中心青海、甘肅分中心,促進平臺發展;舉行了多場技術培訓會,促進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組織了多次成果交流和研討會,提升平臺影響力。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總工室主任,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徐學義研究員指出,中心成立一年多以來,在資源基地綜合地質調查、綠色勘查、礦山環境生態保護與修復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系列成果,為中國地質調查局在支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礦業發展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撐;希望中心踐行生態文明思想,學懂弄通做實生態文明建設“四個一”,緊扣新時代地質工作的需求,推進基于礦山生命周期的全鏈條礦產資源綠色評價;注重需求導向,打造好成果出口;進一步提升創新驅動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
參加本次會議的還有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翟裕生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院副總工程師吳豐昌研究員,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相關部室、中心學術委員會和共建單位近百名專家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