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色地科礦產勘查股份有限公司,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拋家舍親,遠離祖國,常年奮戰在環境惡劣、條件艱苦的境外,足跡遍布非洲、美洲、澳洲……為了心中的夢想與堅持,他們默默揮灑著青春、心智和汗水,拓展著海外地質勘查礦業市場。現任塞拉利昂共和國北方省鐵礦普查項目經理的董少波,就是中色地科公司海外勘查將士中的一名排頭尖兵。
初次“見”到董少波,是今年6月初接到采訪任務,我與身在塞拉利昂共和國的他郵件聯系,說明“來意”后,他只簡短地回復道,剛剛進入雨季,項目基地正在移建,工作任務繁重。特別是,堅決要求不要聚焦他本人,希望更多地關注所在團隊的貢獻。直至8月,受中色地科公司地質服務部的邀請,我隨考察組來到塞國,在他的引領下,短短一周的野外奔波,才初步了解了這個內向訥言卻又睿智執著的“少波”。
最有意義的事業,是地質找礦工作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評價董少波,我倒是可以不負責任地說,那真是一個“榆木疙瘩”。其實就是一根筋嘛。都知道,地質行業是個苦差事,遠離親人與朋友,長年堅守野外現場,餐風宿露,頂酷暑、戰雨雪、斗蚊蟲,工作任務在外行看來更是枯躁單調、毫無樂趣。然而,少波卻告訴我,22年的地質工作經歷,雖然身在艱苦行業,一路摸爬滾打過來,有挫折、有困惑、有感悟,更多的是不斷收獲的成長與快樂。
樸素的衣著、黝黑的臉龐、結實的身材,站在面前的“70”后董少波,普通平常,扔在人堆里基本找不著。他的隊友背地里告訴我,工作忙碌起來,他很“邋遢”,經常胡子不刮、衣服不換,廢寢忘食,不注意個人形象,更談不上注重生活品質。他似乎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在工作中,平時少言寡語,要是問起他鐘愛的找礦事業,他也甚是嚴謹,總是用“因此說”,來強調科學性與必然性。
1992年畢業于長春地質學院,分配至河南省地礦局第一地質調查隊,少波成為功勛地質隊的一名技術干部,長期在野外一線從事地質礦產勘查工作。2004年以來,先后受聘于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和長沙中色礦產勘查有限公司,歷任地質技術負責、項目經理、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先后主持承擔及參與各類地質勘查項目,從部控勘查項目、廳管項目到地調局地質大調查項目,從服務于國內民營公司、知名國企(中鋁、西部國際、萬寶等)到外資公司(加拿大西南資源公司)市場項目,從國內到走出國門,踏遍剛果(金)、贊比亞、塞拉利昂,從本單位獨立承擔項目到與外資公司合作項目(與澳大利亞紐蒙特公司、與加拿大travise物探公司)均有涉獵。
“在那些荒瘠的土地下面,埋藏著沉睡了千萬年的礦藏,是到叫醒它的時候了”,少波這樣形容自己從事的地質找礦工作。就是帶著這種心態和愿望,他努力鉆研新技術、新方法,并用于工作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地質勘查項目管理經驗。近十年,他先后參與和主持了加拿大西南資源公司云南省滇西北化探普查—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測區礦點地質調查;云南博卡金礦區1/萬地質填圖及異常查證項目;滇西北區域評價項目;海外項目剛果(金)加丹加省kasombo及kimpe、1787礦權區、卡莫亞、贊比亞西北省調查等銅鈷礦區地質勘查評價項目,均高效完成現場施工任務,得到甲方好評。
最滿意的突破,是卡莫亞銅鈷礦項目
剛果(金)卡莫亞礦區位于世界級大礦帶-中非剛贊銅鈷礦帶,屬坎博韋大型銅鈷礦床外圍。剛果(金)國家礦業公司(GCM)從上世紀80年代起,投入近3萬米鉆探、槽探、化探、淺井等,僅探獲近地表一些“毛毛”礦,金屬量約銅20萬噸、鈷3萬噸。
2010年,北方萬寶公司委托中色地科公司負責卡莫亞銅鈷礦區一期地質詳查。董少波帶領團隊迎難而上,在總結本區控礦規律基礎上,加強復雜構造的研究與探索,經補充勘查,上部礦體新發現易選經濟的硫化礦,猶如注入一針強心劑,提振了甲方進一步深部找礦的信心,原簽訂的驗證勘查4000米合同,因工作成果打開礦的前景,當年追加7000米,增至11000米,基本控制淺部9個礦體。新增資源量銅36萬噸、鈷3.3萬噸,達到大型規模(資源量升至銅56萬噸、鈷6.5萬噸)。
“沒獲得突破是認識上的局限。鉆探發現地層有重復,大膽推測深部存在隱伏礦體。有意識地設計三個深孔,全部見礦。”董少波認為綜合研究和建立礦床模型,為實現找礦突破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1年主持二期深部礦體普查,基于地表的認識,通過對礦床控礦特征及推覆構造綜合研究,他們率先提出多期疊瓦式推覆-多層樓-金字塔控礦模式,大膽推斷埋深250米至450米存在規模可觀、更穩定的隱伏礦體,經過驗證,新增金屬量銅81萬噸,鈷16萬噸。使該礦銅鈷資源量增長7-10倍,探獲銅金屬量137萬噸、鈷33萬噸,從最初的中小型一舉躍升為超大型(銅)鈷礦規模,外圍普查發現2個潛力礦段及深部礦體潛力區域,全區資源量保守預計超過200萬噸銅、40萬噸鈷。通過兩年卓有成效的勘查找礦,使同處一個金元寶式推覆體的兩個膨大部位的兩個礦床,真正成為旗鼓相當的“姊妹篇”。該項目獲有色協會地質找礦成果一等獎。
最艱難的項目,是塞拉利昂鐵礦普查
少波回憶,2012年5月底開始籌備,7月項目上馬。之前是江蘇勘查技術院1:5萬航磁,甲方引進了2家勘查隊伍。我方進入的優勢是三角翼低空高精度1:1萬航磁,圈定了一些異常高的靶區,與天津華北局一北一南,開展地表普查評價。
從2012年底至今,合同一直在不斷追加補訂,從5000米鉆探,后續增至28000米、外加新合同4號區5000米鉆探、地表鐵帽氧化富礦及5礦區的深部勘查及6號區的普查,金礦可能是第五個合同。從營地建設、公共關系、找礦突破,來自業主的巨大壓力;因氣候、地形條件,不時趴窩的車輛;地形陡峭,暴雨洪水,容易塌方;最讓人難以適應的是惡劣的環境:樹上馬蜂、牛虻遍布,經常群起而攻之,地上蟻群、蝎子、毒蛇時有出沒,霍亂、黃熱、瘧疾、傷寒等各種熱帶傳染病肆虐。然而,這些都沒有讓董少波所在的團隊有任何退縮和懊悔,反而更加堅定了他們繼續干下去的決心。面對責任與期待,他絲毫不敢疏忽與懈怠。為了處理好項目的每一個細節,多少次,在辦公室電腦前奮戰到深夜,甚至是不眠之夜。每天十點基地關電,但常常是以董少波離開辦公室的時間為熄燈標準。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地質人“越有困難,越有斗志”不服輸、迎難上的韌勁,看到了地質人沉淀在內心深處的對地質事業的深深熱愛。
最親密的戰友,是并肩戰斗的兄弟
“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團隊才能創造奇跡。”少波多次提及自己所在的團隊。2008年主持完成加拿大美星公司青海省黃南州旦波隆洼、多巴吉結木兩礦區預查,正逢冬季,項目實施過程中,他們克服高緯度、高海拔、高寒等惡劣條件,高質量完成野外作業,贏得“能打硬仗的地質勘查隊伍”稱號。
現在塞國的地質團隊成員,大多是與少波并肩戰斗過的一個戰壕的戰友。“地質工作就是要膽大心細。”少波這樣評價他們,身邊的年輕人都是他的得力助手,在他眼里全是優點。2008年中南大學本科畢業的郝玉軍,地質思維敏銳,技術過硬,素質全面;湖北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90后曾瑞垠,愛鉆研,地質基礎好;中國地大本科畢業的石富龍,負責水文,經驗豐富,獨當一面;飛毛腿黃建業,有魄力、有體力,發現的線索敢追能追,是個填圖好手……
在西部非洲與國內不同,冬季轉入旱季,正是野外工作的黃金季節,需要大家留守突擊任務。今年春節前一天,少波回國匯報完工作后,及時趕回項目部,給小伙子們捎去了很多吃的。“沒有別的能給予他們,我的兄弟,我最親密的戰友。”少波沒有說,有多少個春節,沒能回國與家人團聚。他最甜蜜的記憶,是妻子與孩子。他把對妻子、孩子最甜蜜的回憶和思念,都深深地埋藏在心里,也像是彌足珍貴的礦藏吧,就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常常會想起。
從事地質勘探的人都知道:投身地質事業,就意味著與“艱苦”結緣,每前進一小步,都要付出諸多艱辛代價。正是懷著這份深深的情結,地質人用堅定的前行,丈量著腳下這雄渾而蒼涼的土地;用執著的信念,追求著地下這令人夢索魂牽的寶藏。
我們離開塞國回京的時候,董少波接到了四號區陰元軍的電話,連系四五號基地、補充給養的老鄉的“獨木舟”,被連日暴雨引發的洪水沖跑得無影無蹤了。現場猶如“戰場”,這里有無盡艱辛的市場攻堅戰。揮別我們,少波轉身又投入了繁忙的工作中。(江南 李超平)